高中历史教学教案 必修3(精选15篇)-凯发k8

时间:2025-02-07 03:36:58 作者:szonly2008 教案

【导语】“szonly200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高中历史教学教案 必修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中历史教学教案 必修3,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

① (前551~前479) ② (前179~前104)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两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 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了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1)判断材料一中图①的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贡献有哪些?

(2)材料一中图②历史人物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创新发展?

(3)赏识图②中人物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又有何共同点?

(4)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答案 (1)人物:孔子。贡献:思想上,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以德治民”;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文化上 ,编辑整理“六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2)创新发展: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君 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学说;提出“三纲五常”作为人们的道德标准。

(3)不同点: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弘扬儒家学说。相同点:都属于文化专制政策,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原因:儒家思想的两重性,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重视和接纳。

篇2: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

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而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已有的美德。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薄伽丘,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但丁,长诗《神曲》;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主要思想: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以得救;②每个_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影响: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

法国:(领袖)伏尔泰——君主立宪、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卢梭——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峰,之后,又传播到其他国家。

德意志:康德——强调人的重要性、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人要自律。启蒙思想的进步意义:①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欧洲的封建_统治;②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③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篇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重点:

1.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学习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 破坏严重。

(2)目的:恢复 和 。

(3)表现:采取 的政策。

(4)影响:汉朝 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背景:西汉强盛后,仍面临一系列社会危机。

(2)目的:加强 ,适应 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 、和

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学的内容

(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 ”,提出“天人合一”和“ ”学说。

(3)提出“ ”。

3.作用

(1)对扭转 的局势十分有利。

(2)被 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汉武帝起用很多 参与国家大政。

(2)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 所垄断。

(3)兴办 ,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儒学在 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思想,并成为中国 的主流。

【问题探究】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互动与展示

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西汉初期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又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据这些史实,请你谈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也为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 稳定。同时,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顺其自然的进步思想,这对今天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 他学派的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但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等,因此也会被采纳。

3.有人认 为,若没有汉武帝,儒学就不会确立其统治地位,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

不正确。

理由:(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说明汉武帝在儒学走上独尊地位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但从根本上讲,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当时政治、经济上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经过改造的儒家学说与这一需要相适应,因此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讲与点拨

1.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其关键人物就是董仲舒。那么他的新儒学体系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1)思想主张: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

(2)目的:使统治者采纳儒家思想,让儒学在社 会和国家中获得独尊地位。

2. 自汉武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什么能够确立?又有什么影响?

(1)原因: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汉武帝全面接受和肯定新儒学思想,采取各种措施尊儒,大力推动儒学发展。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基础巩 固】

1.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b.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

c.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 d.统治者不喜欢道家的思想

2.董仲舒“一生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材料中的“不同学 派”包括( )

①儒家 ②法家 ③道家 ④兵家 ⑤阴阳五行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3.(2012•苏北四市模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

a.李斯 秦始皇 b.萧何 汉高祖

c.董仲舒 汉武帝 d.魏征 唐太宗

4.如图是某高校的博士们戴上博士帽,身穿博士服的合影。如今,能成为博士,是莘莘学子的追求。汉武帝时期的博士是指( )

a.汉武帝时设立的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有很 高的学问并博闻强记的士人

d.泛称有高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

5.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

【能力提升】

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 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2.董仲舒说:“国家将 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3.(2012•山西名校联考)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4.(2012•浙江杭州模拟)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董仲舒 d.汉武帝

5.(2012•湖南长沙模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篇4: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学者和不同思想学派。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是指他们围绕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

2.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网罗人才;

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4)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思维拓展1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4、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时期)

一)、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

1、孔子的生平(前551——前478)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2、孔子的思想主张

“仁”的学说

(核心)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②人性论: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2)、政治思想

①“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进步)

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②“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社会行为规范,是外在的。

仁:自我的道德约束,是内在的

3、文化教育贡献

①、创办私学

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③、“因材施教”等教育、学习方法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④、整理编订“六经”

4、孔子的地位

1)、“万世师表”——教育家

2)、“至圣”—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3)、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二)、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子、荀子

1、孟子的思想

“仁政”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伦理观:“性本善”

④价值观:舍生而取义者也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荀子的思想

①“仁义”和“王道”

②“君舟民水”

③伦理观:“性本恶”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

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份,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巍然大宗。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

三、道家

1.老子的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

1)、“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主张。

3)、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福祸相依)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的运动,事物具有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法自然”

2、为无为,则无不治。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

庄子的思想

1)、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3)、社会批判精神

四、法家: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①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②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③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物权》)

“法”:严刑峻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术”:驾驭大臣的权术,“潜御众臣者也”

“势”: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如虎豹之爪牙”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

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墨子•兼爱上》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

继承老子的学说、万物相对、精神自由

儒家

孔子

倡“仁”、重“礼”、讲“以德治国”、“有教无类”《六经》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

“制天命而用之”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法家

韩非子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客观: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主观: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思想来源: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4)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大量复员士兵;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5)作用: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汉武帝时,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政治:社会潜伏着危机:

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3)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思想)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中朝、外朝);

经济: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军事: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外交:打通“丝绸之路”

文化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内容

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提倡实施“仁政”。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2、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什么地方

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2)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4、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5、地位:汉武帝始,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

1、过程:

1)政治

启用儒士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接受和实行

3)教育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设“博士”专门研究和传播“五经”;教师:五经博士,儒学垄断教育

中央:兴办太学,考试合格可任官。(影响:破陈规,大大提高儒学的地位)。

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得到推广,在民间独尊)。

2、结果:2、结果:

四、评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2、积极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利于限制君权,使君主实行“仁政”;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利于弘扬传统美德;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消极

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第3课:宋明理学

一、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三教合一

1.汉武帝以后: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儒学有新发展,且成为中华民族共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3.隋朝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4.唐朝时期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受挑战。

探究: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

①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人民精神寄托;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的寺院经济;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探究: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二、宋代程朱理学兴起

1、历史背景

1)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受到冲击,面临着严峻挑战;

2)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规范受到极大破坏,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稳定社会秩序

3)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4)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5)魏晋至隋唐时期以来儒道佛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

2.理学的含义:

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3、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

4、代表人物:“二程”、朱熹

二程——程朱理学的奠基者,北宋洛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

朱熹——南宋著名思想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5.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的理学观点(北宋):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即天理。

(3)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

2)朱熹的理学观点(南宋):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

三纲五常。

人性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是永恒存在的,先有理后有物;

2)伦理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等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通俗理解: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秩序等都是天理,是永恒存在的,是不可改变的。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们要通过自我修养克制欲望,要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使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天理”,实际就是每个人的言行要符合现存的统治秩序,应绝对服从于现行的统治秩序。

(3)认识论: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学习实践探究万物明白天理)

6.程朱理学的发展:

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

学术思想影响海外,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南宋):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朝的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

2)思想

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反对“格物致知”

陆九渊的思想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王阳明(明朝):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心学”创始人。

2)思想: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

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①宣扬“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1、相同:

1)内容相同:

①“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②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3)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

3)影响相同:

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

2)哲学范畴不同

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3)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①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②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五、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1、消极

①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②用三纲五常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③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

2、积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起了积极作用。

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

?

来源: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

内容:注意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作用:强调个人修养,甚至压抑人性

地位: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官方思想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原因

1、政治:封建制度盛极而衰;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

3、思想:明清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西学东渐;

4、阶级:新兴市民工商业阶层日益强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李贽,明末进步思想家。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

2、思想主张

1)反对以孔子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

篇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

2)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反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篇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与百姓不相关者也。——《焚书·答邓石阳》

3)提倡个性自由,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

篇7: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3、评价

1)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2)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1)生平著作

黄宗羲: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尖锐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篇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篇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明夷待访录.原君》

3)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篇1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日知录》

(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篇1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3)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篇12: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日知录》

3)评价:

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

1)生平著作

王夫之:人称船山先生。著作有:《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后汇编为《船山遗书》。

2)思想主张

(1)唯物论:

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篇1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行先知后”

“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必矣!”——王夫之《尚书引义》

(3)辩证法: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篇14: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废然之静,

内则是息矣。——王夫之《思问录篇》

3)

评价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篇1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气者,理之依也”“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水……”——王夫之《读通鉴论》

(2)认识论: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是可以认识的,提出“行先知后”;

高中历史教学教案 必修3(精选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历史教学教案 必修3,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 2022-11-30
  • 2022-11-30
  • 2022-11-29
  • 2023-03-10
  • 2024-08-08
  • 2024-12-30
推荐文章
最新范文
网站地图